城市民宿”有活力有規范 |
發布時間:2020-06-04 08:54:09 | 瀏覽次數: |
城市民宿”有活力有規范文章來源:騰訊網 石庫門里,弄堂人家,究竟是怎么過日子的,住進去體驗了才知道。 疫情防控常態化,申城旅游業有序恢復,城市民宿如何才能既有活力又有規范? 想想看,觀光客到上海來,要看什么?摩天大樓新地標,經典歷史風貌保護老建筑,都很好,但還不夠,還有許多尋常巷陌里的新舊里弄,最是城市風情的家常表達。于是,藏在城市中心居住區里的民宿,特別受歡迎,網上訂租也就成了常態。只不過,這樣的民宿,若無精細化治理,就會擾亂居民正常生活,甚至影響社區安全。 問題來了,中心城區的民宿業態,是簡單取締關停,還是引導規范發展?實踐表明,凡是有市場剛性需求的,簡單“堵”,一定無法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。就好比,前些年居民區的沿街無證小餐飲店,簡單關停后又會不斷涌現。市場規律和治理理念幾番博弈之后,申城拿出了有效的辦法——不降低食品安全標準,引入備案制的管理新模型,既滿足居民生活便捷需求,又實施規范監管。 當初,先有夢花街餛飩、阿大蔥油餅,后有鮑師傅點心、喜茶鋪子,齊聚黃浦。也難怪,黃浦是傳統商貿、旅游區,草根美食、網紅美食,不少,這些吃的喝的,無論是資深還是新晉,無論是實力味道還是制造人氣,都讓食品安全監管的神經不能松弦。食品安全監管,聚焦民生需求,依法行政,要有力度,也要有溫度。有力度,是因為,頑癥不治理,無視法律底線,容忍一部分人的“存在即合理”,就是對其他人的不公正。有溫度,是因為,依法行政,歸根結底還是要用規則和秩序保民生。 如今,破解“民宿”難題,這樣的治理思路,依然值得借鑒。有市人大代表建議提出,既然城市民宿是互聯網時代的新生事物,那就用物聯網思維精細化治理,因勢利導,興利除弊。 一個前提是,民宿新業態大多是基于互聯網開展的,政府相關部門的監管也就必然要依托互聯網。從房屋租賃登記備案、政府審批、承租者信息上傳、租賃服務評價、信用評價……換句話說,從一間“民房”變成一間“民宿”,各環節信息要集成起來,一網通管,無一遺漏。好處是,一旦出現風險問題,就能快速發現、快速核實、快速解處。這樣的監管模式,既提升監管效率,也方便了出租方與承租方。 同時,民宿治理,需要實施分類管理,設置剛性底線。中心城區居住密度大,新舊房屋結構類型差異大,房屋屬性不同,如果沒有底線要求,民宿擾民、房屋安全、消防安全,一系列問題就會阻礙新業態良性發展。因此,民宿治理,一定要想清楚究竟哪些房屋不適合開辦民宿;適合開辦民宿的,也要明晰出租者與租賃者義務,廣而告之。 這樣的精細化治理,已初露端倪。南京東路街道治理民宿,提煉出一套“七步法”—— 通過各類投訴發現問題; 聯系確認基本情況; 核實房屋及房東的詳細信息,并進行取證; 上門開展告知、約談,并張貼《聯合執法告知書》; 若未按時限自行整改,即進行聯合執法; 結案; 定期巡視,防止回潮,有效緩解各類民宿糾紛。 如今,疫情防控常態化,若要活力與秩序并行不悖,非精細化治理不足以破題。一幅城市民宿的善治圖景是,石庫門里,尋常人家,觀光客進了門,開了窗,就看見了這座城市的章法、底蘊和氣派,很養眼。 新民眼工作室 作者 | 姚麗萍 圖片 | 網絡圖 編輯 | 黃佳琪 |
上一篇:推窗見山,攬湖入懷:雙柏民宿旅游助力鄉村振興 下一篇:生態本底助力 小民宿帶來大改變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