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態本底助力 小民宿帶來大改變 |
發布時間:2020-06-12 10:21:27 | 瀏覽次數: |
生態本底助力 小民宿帶來大改變文章來源:環京津新聞網 謝沐沐幫助村民賣桃子 良棲山院景象 夏日炎炎,龍泉驛區山泉鎮內,滿山蒼翠,生機盎然。沿著盤山公路驅車而上,映入眼簾的不僅有漫山遍野的桃園,還有一棟棟造型優美、風格迥異的建筑。它們有的設計現代、有的造型古樸、有的仿佛傳統院落、有的則好似西式園林…… 這一棟棟建筑,是山泉鎮當前正大力發展的特色民宿。“特色民宿的發展不僅營造出新消費場景,促進了我鎮的消費結構調整,也助推了我們的城鄉社區發展治理。”山泉鎮旅游發展辦負責人姚幸說。 打造新消費場景 特色民宿促進當地消費結構調整 特色民宿良棲山院,掩映于一片桃林中,在此時節,院門口,已是綠意蔥蔥。走進良棲山院,則仿佛走進一幅優美的山水畫:青石板,紗幔亭,老石缸與盛開的繡球花相映成趣,鳥叫蛙鳴中,很快就要成熟的水蜜桃也掛滿了枝頭。 來自溫江的游客李睿正在院中的紗幔亭喝茶,“朋友推薦,就帶家人一起過來了。”他說,這里的民宿風格別致,位置也好,可以享受精美的食物,也能欣賞龍泉山的美景,“和普通酒店、傳統農家樂相比,住在民宿,感覺更有詩意。這里的民宿產業也相對比較成熟,飯后,我還計劃到附近逛逛以音樂為主題的民宿。” 在記者采訪的同時,良棲山院老板黃曉波正領著員工搬運剛從山下運來的食材,“為了確保食材的新鮮與菜色的精品度,我們每天都會根據客人的預約情況購買所需食材。”他說,從今年3月開始試運營后,店里只接待電話預訂的客人,雖然有能力最多接待100位客人,但為了確保客人獲得更好的體驗,每天接待的人數都控制在40人以內。“目前,我們正在規劃建設民宿的二期。” 搬運食材的工作人員中,有一位60多歲的大娘,她叫肖秀瓊,是山泉鎮桃源村村民,過去一直在村里幫廚。“在民宿工作,收入比過去要多一些,也更加穩定了。目前像我一樣在這里工作的本地村民大概有五六位。” 在山泉鎮,像良棲山院這樣的特色民宿已有10多家在運營,另有10多家正在加快建設。記者看到,不同主題的民宿相距并不遠,周邊同時設有包括酒吧、特色餐吧等在內的配套業態,客人在入駐一家民宿的同時,也能輕松到不同主題的民宿、配套業態消費、體驗。“能達到這樣的效果,是因為我們在引進民宿產業時就特別注重業態的互補。”姚幸解釋。 數據顯示,2019年,山泉鎮共接待游客260萬人次,其中民宿占比約10%,“發展民宿,已成為我鎮營造新消費場景,調整消費結構的重要方式。”姚幸說,過去山泉鎮以傳統農家樂為主,游客人均消費幾十元,發展民宿后,人均消費已提升至約200元,“由此,我們匹配的服務更好了,收獲的美譽度也不斷提升。” 美化人居環境 特色民宿推動城鄉社區發展治理 在民宿驛馬和膳的門口,有一個特別的長桌,桌上擺放的一籃籃水蜜桃,都寫上了附近村民的名字。游客王東從中挑選了一籃,“龍泉驛水蜜桃很出名,從這里買,不僅比商店便宜,也特別新鮮。” 民宿老板謝沐沐接過錢后,將籃上“曾阿姨”三個字記錄下來,此后還會將錢轉交給她。“通過民宿銷售水果,為我們增加了銷路,也增加了銷量。”村民曾阿姨說。 不僅幫村民銷售增加收入,謝沐沐在民宿內組織的各類活動,也給附近村民帶來全新的文化體驗。“不久前,我們剛剛組織了一場特別的捐書和閱讀分享活動,邀請30多位朋友來到山泉捐贈書籍,并分享自己閱讀的心得,吸引附近不少村民參加。” 除此之外,在自己不忙時,曾在新加坡留學的謝沐沐還邀請附近的孩子來到自己的民宿,輔導他們學習、做功課;有時也把城市里以及附近的孩子組織到一起,共同交流、學習繪畫…… “其他民宿也有類似的活動,總體來看,隨著民宿業態的引入,不僅村民的收入提高了,他們的生活狀態和居住環境也發生了可喜的變化。”姚幸說,隨著民宿的引入,當地政府部門進一步優化了道路、水電氣等基礎設施配套,讓當地村民的生活也變得更加便利,另一方面,在民宿帶來生活美學的熏陶下,當地村民也學著打造園林,美化自己的院落,進一步提升了當地的人居環境。 在采訪中,記者還了解到,一些在民宿打工的村民,在工作中接觸到來自各地的不同人群,學習到結合文創制作特色農產品等新技能;不同民宿組織的音樂、閱讀、健身、生態集市等各色活動,也豐富了當地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。 “綜合來看,民宿作為我鎮重點支持發展的新型產業形態,具有美化形態、豐富文態、聚集人才等特點,在改善人居環境促進居民增收的同時,還是產業社區場景、文化社區場景與鄉村社區場景有效融合的先行探索。”姚幸表示,未來,山泉鎮將繼續深入推進鄉村社區公共空間營造和人居環境攻堅行動,為鄉村民宿發展提供友好的環境支撐和和善的人文底蘊。 記者手記 營造新場景 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 地處龍泉山,山泉鎮用活了自己的特殊優勢,通過發展特色民宿新經濟,塑造城市新場景、業態新產品、消費新體驗,推動傳統農家樂向特色民宿轉變、生態本底向發展優勢轉變、生活美學向生活方式轉變,打通了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轉化通道。當前,山泉已初步走出一條生態美、產業興、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。(成都日報記者 白洋 攝影 劉永豪) |
上一篇:城市民宿”有活力有規范 下一篇:民宿行業四大法律問題待解 |